“这孩子,心思太深了。”朱元璋感慨道,语气里却满是赞叹,“一步一个脚印,把虚的说成实的,把远的变成近的,连朕都被他绕进去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说起来,也是他运气好,每一步都踩对了。”朱标道,“打倭国遇上顺风,建水师赶上好工匠,连去勘察加都没折损太多人。换了别人,怕是早就半途而废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是运气。”朱元璋摇头,目光锐利,“是他算得准。知道朕最在乎粮食,就先拿‘高产粮种’说事;知道朝臣贪利,就用‘东海关税’堵他们的嘴;知道藩王想拓土,就画个‘美洲’的饼让他们抢。这哪是运气,是实打实的本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父子俩沉默了片刻,御书房里只剩下烛火噼啪的轻响。

        震惊过后,一股难以言喻的欣喜慢慢涌上来——有这样的后辈,是老朱家的福气,更是大明的福气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天佑大明啊。”朱元璋端起茶杯,一饮而尽,茶水烫得他咧嘴,却笑得开怀,“朕这辈子打下来的江山,能有这小子接着往外拓,值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朱标也点头,脸上满是欣慰,可说着说着,语气里带了丝怅然:“说起来也可惜,高炽这孩子……终究不是我的儿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,声音很轻:“若是他是我的嫡子,将来这皇位,我宁肯让给他。雄英虽好,可比起高炽这股子远见和狠劲,还是嫩了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这说的什么浑话!”朱元璋瞪了他一眼,却没真动气,反而笑骂道,“知足吧你!有高炽在,雄英将来的路能好走十倍!你当皇帝时,他能帮你镇着藩王、拓着疆土;雄英继位时,他就是定海神针,谁敢蹦跶?”

        他站起身,拍了拍朱标的肩膀:“咱们老朱家的江山,从来不是靠一个人撑着的。你稳当,守得住家业;高炽能闯,拓得了疆土;雄英仁厚,能安民心。这才是最好的局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标被说得笑了起来,心里的那点怅然也散了。是啊,有这样的侄子在,他和雄英确实能省不少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