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嘲讽这是“冤大头”做派,也有人嗅到商机,争相抛售手中的劣田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利益的驱使下,天津土地交易市场空前火爆,地价一路飙升。

        昔日无人问津的盐碱地,如今竟炒至每亩二两银子,质量稍佳者甚至可达三两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片海滨盐碱地本不适宜种植,压根就没有任何用处,以往讨价还价,每亩一两银子便可成交,有时甚至能以超低价格购得数亩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炽却不为所动,他坐镇此地,亲自指挥购地事宜。算盘珠子拨得飞快,地契一摞摞堆成小山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,朱高炽在极短时间内,几乎将天津滨海河畔的土地一网打尽,数量之巨,令人瞠目结舌。

        短短半月,海河、渤海沿岸的土地,几乎尽数落入他的囊中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炽在天津地区大肆收购土地的同时,着手复制栖霞镇工业区的成功模式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一步,先在天津设立工业区,上千名栖霞镇的工人紧随其后,迅速展开行动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水泥坊要建在海河弯道,琉璃厂靠南防潮,船厂必须紧邻入海口!”

        首要任务是创建天津水泥作坊,以烧制水泥,这一材料对于建设港口、码头、房屋乃至通往京城的道路都是至关重要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