领看中文 > 历史小说 > 诡三国 >
        贾衢喝了两口茶,润了润喉咙之后,将茶盏置于一旁案几上,从怀中取出一卷由骠骑工坊新制的,更易书写携带的桑皮纸册页,让护卫送到斐潜面前。

        斐潜展开册页,上面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地记录着各项数据。

        主公,贾衢缓缓的说道,自主公重民重技之策以来,并北诸郡,尤以上党、太原为著,气象已非昔日可比。

        愿闻其详。斐潜一边看着册页,一边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贾衢显然是心有成竹,对于管辖之地的情况很是熟悉,上党、太原两郡,新增登记匠户三千余户,皆因工坊定制、军械营造、水利修缮之需而增之。以往匠户地位卑下,赋税沉重,子弟难有出头之日。如今不仅匠籍单独管理,赋税有所减免,其杰出者,如改进冶铁风箱之冯氏、研制新式耧车之李匠,皆因技艺精湛,被授予「工师」之衔,享百石俸禄,见官不拜,子弟亦可入工学就读。有此等为楷模,便极大激励了民间钻研技艺之风。去岁,仅太原一郡,由民间匠人提出并获采纳的各类器械、工艺改进建议,便有十七项之多,应用于农事、矿冶、纺织,收效显著。

        斐潜眼中闪过赞赏之色,民力无穷,智慧亦无穷。昔日腐儒视工匠为奇技淫巧,实乃大谬。唯有重其实用,尊其辛劳,方能激发其创造之力。

        贾衢也点了点头,继续道:其次,以往太原上党两地郡县官吏,往往身兼数职,催科征税、断狱缉盗、劝课农桑,看似全能,实则难免精力分散,未能尽职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问题,原本是不好解决的,尤其是在战乱的局面下。

        所谓民众百姓推选民官,即便是在后世也避免不了各种问题,何况是在大汉当下?

        没有足够的约束制度,就算是芝麻大的权柄,都能掏出一个巨大的贪腐窟窿。

        幸好,太原上党之地相对来说地理位置较好,在早期和中期的几次战争之中,一方面是持续时间不长,损耗不大,另外一方面则是烈度不高,而且还收拢了一些逃难的流民,补充了当地的人口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