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章虚言恩仇

        在这种进退尽皆迷茫的情况下,桓范本能的进行了战略上后缩,从彭泽以东的地方撤回至柴桑,将自己麾下的船队都移兵到了湖口以南的历陵外,只在柴桑留了四千骑兵和六千步卒。

        此番分兵,一方面有着收缩军力的考量。无论是从湖口走水路南撤,还是走陆路从柴桑至历陵,两万军队都显得过于臃肿了。另一方面,桓范心中大约有所猜度,吴军这时应该会有船队从上游前来援助。

        果不其然,第二天,也就是一月二十七日午时,桓范所部的斥候从上游江边飞驰而下,汇报了上游有大批吴军船队即将接近柴桑的军情。

        桓范早有预估,故而率麾下骑兵在江畔大作疑兵,旗帜在柴桑城北的江畔绵延数里,以求能够威吓这支吴军一二。与此同时,他也已经命令六千步卒出城向南侧移兵,以求随时可以率兵撤离。

        柴桑是吴国的城池,与我这个大魏镇北将军何干?若吴军前来攻打,弃了便是!

        而全琮也没上桓范的当,搭载了三万吴国中军的水军船队,只是依照全琮命令从江中向南接近柴桑,但并未在码头旁停留,只是晃了一下便继续朝下游而去,全然没有半点收复柴桑的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魏军桓范部和吴军全琮部好似极有默契一般,毫无对抗,就这样擦肩而过。

        桓范策马站在江边,目送着吴军船队顺江而下,此刻的心中比昨日愈加纠结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若自己同样率军东下,参与可能存在的战事,若走陆路则路程太远,大概率会师老兵疲。若走水路,以自己船队的规模和战力,恐怕这支吴军若是回头,那自己船队恐有全军覆没的风险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吴国多了这么多援军,却还是比不上大魏在扬州兵多的。既然有我没有没什么差异,那么现在该做的就是争功!

        桓范只想了一刻钟的时间,就下令全军沿柴桑极速南下至历陵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