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诺贝尔奖未设置数学奖的补偿,菲尔兹奖向来有“诺贝尔数学奖”的称谓,其影响力可见一斑,早已经超越学术界本身。
每四年一度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,每次仅仅授予2至4名有卓越贡献的数学家,还有年纪不能超过40岁的硬性要求,单从难度而言,更甚于诺贝尔奖。
截止目前,别说像洛珞这样土生土长的华国学者有没有获奖记录了,即便是算上海外求学的大量学子,也没有一个菲尔兹奖得主。
仅有的一位便是1982年拿到了大奖的华裔数学家——丘成桐。
所以,洛珞此次马德里之行的关注度在整个数学界都是空前的。
万一洛珞真的能捧回一座菲尔兹奖的奖杯,那将是华国数学界最高的荣耀,因为那不仅仅是华国数学界的首个菲尔兹奖,更是刷新了这座大奖的最年轻得主记录。
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科工委、航天局,亦或者总装那边,宁可费心费力的搞什么“影卫”行动,也要保护洛珞来参会的原因之一。
尊重洛珞本人的学术意愿肯定是首要因素,但不得不说这个奖同样影响力很大。
虽然不做这个报告,甚至他本人都不出席会议,也不一定会影响奖项的评选和公布,但这意义完全不同。
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数学家,把一小时报告会作为极高的荣誉,还有那么多世界各地的学者,不远万里也要来亲眼看看。
难道论文不能看吗?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