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非线性?您是说…设备在高频动态下的状态,和我们基于静态或小波动建立的状态模型不一样?”
“对”
洛珞走到控制台前,调出几组历史测试的深层次对比图,指尖点在几个微小的拐点上:
“看这里,当指令要求振幅在特定频段快速上升时,压电陶瓷的响应初期会出现一个短暂的‘粘滞’区,这在我们静态线性化模型里被平滑掉了。”
他没有用任何术语,而是点出了设备在高强度、高速率工作状态下那些微妙的不完美。
“再看这里,磁约束线圈在大电流瞬变时,磁场边缘效应会引入微小的畸变……我们需要修改‘银弦’的核心算法。”
洛珞抬起头,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:
“不再是预测设备‘会抖多少’,而是要精确预测它在这种高强度动态指令下‘会怎么抖’。”
“把设备的物理反应,包括它的‘惰性’、‘粘滞’、‘边缘畸变’这些在高阶动态中被忽略的物理特性,完全纳入模型。”
他看向张总工:
“不是换材料,是换思维方式,基于设备动力学,重构一个‘物理-响应’的深层模型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