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开始引导对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量子物理…弗尼·波特教授…”

        他尝试着接过她话中的关键词,声音带着刻意的迟疑:

        “量子比特耦合的最新进展…现在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还是基于KLM协议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他的提问并非完全空泛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无数次循环中寻找炸弹时,他被迫“扫描”过车厢里的每一处细节、听过乘客的闲谈、甚至扫过时佳雪放在桌上的柔性电子卷轴屏幕边缘——一些复杂的数学符号和公式曾短暂映入他模糊的感知区。

        时佳雪扶了扶无框眼镜,眼中闪过一丝微讶:

        “KLM协议?那是上世纪的基础理论了,秦海,你……你不是也在研究量子算法吗?现在方向更多集中在误差校正和环境变量的动态耦合上,尤其是非欧几里得空间的量子纠缠应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秦海”?

        这个被强行赋予的名字再次响起,带来的不是认同,而是更深的疏离感。

        尤其是时佳雪提及“非欧几里得空间的量子纠缠”时,一些奇异的东西在他意识深处……共鸣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