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误会?为什么会误会?”
洛珞语调自然,却蕴含着分量:
“在拾光,选角唯一的标准就是‘是否适合’,周舒桐这个角色,初出茅庐的冲劲、执拗的成长线,舒唱演出了骨子里的契合。”
“高亚楠呢?冷静专业、甚至有些冰冷的法医气场,艺菲自己都说了,跟她最近想尝试的‘硬核御姐’路线完美吻合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台下镜头,带着一种制作人的底气:
“观众想看什么?想看最适合角色的演员带来最精彩的对决,至于名字谁前谁后?那是海报排版的事,拾光要做的,是把每一部作品都做到最好,让每个角色都活起来。”
“艺人嘛,艺字当头,戏比天大,角色合适,哪怕只有一场戏也发光,不合适,站C位也难受。”
这番话没有唱高调,但清晰地传达了商业逻辑:
角色适配性是核心,力捧舒唱是其符合角色+公司战略需要,刘艺菲的加盟是因戏、因自身意愿。
现场一阵短暂的安静,随即响起一片理解的议论和轻微的掌声。
那位提问的记者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——洛珞的解释,比预想的“力捧新人”或“为友情牺牲”都更符合行业巨头CEO的身份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