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关于它更深处的秘密,则被暂时封存,留待名为“未来”的试卷,然后再由洛珞亲手写上答案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接下来的日子,沪上超导磁体系统工程中心沉浸在一场前所未有的高强度、高精度攻坚战中。

        空气中弥漫的不再仅仅是液氦的冷冽和电子设备的嗡鸣,更添了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凝滞感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人员都很清楚,其实加班最多的并不是刚遇到难题的时候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段时间往往是一筹莫展,纵然拼命的加班也无济于事,往往是又辛苦又没成果。

        反倒是试验有了进展时,大家的动力一下子足了起来,甚至开始大量的自愿加班起来,干劲十足,尤其是洛珞和李卫国这两个学术带头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这样的氛围下,洛珞的推演成果迅速转化为一系列极其具体的、甚至有些“离经叛道”的实验指令和设计修改方案:

        在微型磁笼与邻近激光通道、冷却流道之间,不再追求传统的“强屏蔽”,而是设计微纳尺度的梯度过渡区域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区域的表面并非光滑平面,而是布满了特定形状,洛珞称之为“相位引导槽”的微沟槽或凸起阵列,其尺寸和间距根据超算模拟的场分布计算结果精确排布。

        磁体外壳的边缘,按照洛珞推导的应力张量分布,进行了非对称的材料增厚与挖减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