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丝群里既着急又担忧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看悬,从《流浪地球》拍完他就神隐,《深空防线》只是露个脸,拾光今年全靠老本撑着吧?离了洛珞,这公司还能行?”

        某知名娱乐博主的长文分析被疯狂转载,标题耸动:《一个人的神话落幕?拾光映画后洛珞时代的盈利迷思》。

        流言像长了翅膀,在电话拨号上网的滴答声和手机页面的刷新中悄然传递。

        媒体开始暗讽拾光映画是“一个人的公司”,质疑其盈利持续性。

        甚至有声音猜测,洛珞是否因过度涉足商业领域,已无心演艺事业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这些议论的漩涡中心,拾光映画总部内,却是完全不同的气氛。

        截至2008财年,公司净资产突破42亿人民币,尤其是在几乎没有洛珞帮助的情况下,二十多亿的净收入,实在是狠狠打了一波那些人的脸。

        数据是最有力的反驳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清晰地昭示着:拾光映画已悄然完成了从“巨星驱动”向“工业化制片+成熟艺人经纪+多元化版权运营”综合影视集团的转型。

        即使灵魂人物暂时隐身,这艘大船依旧能凭借完善的架构、优质的项目储备和专业的团队,稳健而高速地航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