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像是台积电抽调的500位夜鹰小组成员,不是普通半导体人才,而是拥有5年以上先进制程研发经验的精锐,可以说每一个都是半导体领域的顶级工程师!”
“最简单的,这五百人都参与了台积电28纳米研发,20纳米研发,甚至16纳米研发,并且五年以上!”
“只有这种级数的顶级工程师,才能参与10纳米工艺的核心技术攻坚。”
“除了这五百位顶级工程师负责技术攻坚之外,台积电还同步投入2500位骨干工程师配合研发。以及1000-2000位优秀工程师作为支持团队,负责设备调试、材料研发、设计协同等工作。”
“至于内地的高校或者其他研究所的那些精锐,说句不好听的,他们研发的制程都是90纳米,120纳米,甚至微米制程,都是老掉牙的玩意。”
“这些人用来研发55纳米还差不多,研发40纳米都费事,更别说10纳米了。”
“可以说,他们学的那一套,就是蒸汽时代的汽车。”
“而我们要造的是现代的超跑,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玩意,他们的经验,理论体系,技术,都用不上。”
“这些人别说作为夜鹰计划的500攻坚团队了,即便是2500人的研发团队都难。甚至很多都只能当做支持团队。”
“这……”秦主任沉默了,心惊不已:“内地最高端的半导体研究所和高校,都已经这么落后了?”
“不客气的说,的确是这样。除非特殊领域,比如军工半导体,比如北航的航天半导体,这些领域需要的芯片可靠性第一,制程反而不重要,哪怕是90纳米,120纳米,都可以用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