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敬之抬眼看向龙椅,语气带着几分痛心疾首:“更有甚者,民间已有流言,说陛下因偏爱朱高炽殿下,故而默许其违逆礼法。此等流言,有损陛下‘法纪严明’的贤名啊!为堵天下悠悠之口,为证陛下公正无私,恳请陛下速下旨意,令朱高炽殿下前往倭国封地,既全了他‘代父守边’的孝道,也彰显了陛下‘以礼制国’的圣明!”
紧接着,翰林学士刘三吾颤巍巍地走出队列,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,手中的奏章却捧得极稳:“陛下,老臣也附议。臣忝为翰林学士,执掌典籍,深知宗法礼制乃国之根基。自夏商周以来,‘大宗守宗庙,小宗守封地’便是天经地义,我大明立国亦遵循此道。朱高炽殿下若执意滞留京师,便是视祖宗家法为无物,便是给天下宗室做了坏榜样——他日若诸王之子皆效仿此举,留恋京师不肯就藩,朝堂岂非要沦为宗室争权之地?”
他顿了顿,加重语气:“倭国虽远,却是陛下平定的疆土,正需宗室重臣镇守。朱高炽殿下有经世之才,武将之勇,若能前往倭国,兴农桑、通贸易、安民心,定能让倭国镇军府长治久安,这才是宗室子弟该有的担当,而非在京师与文臣争口舌、与武将抢功劳!老臣恳请陛下,为维护宗法礼制,为保全宗室仁孝之名,务必三思!”
一时间,朝堂上仿佛掀起了惊涛骇浪。
詹徽身为吏部左侍郎,陈敬之不过礼部主事,两人虽言辞激烈,却还在众人意料之中——毕竟昨日朝堂之争刚过,文臣心存怨怼也属常情。
可当刘三吾颤巍巍走出队列时,连那些原本事不关己的中立官员都变了脸色。
如果说詹徽、陈敬之分量不够的话,那刘三吾的出场就让人心惊胆寒了。
毕竟这位可是正儿八经的大儒名士,经史子集烂熟于心,门生遍布天下,是现如今公认的文臣魁首。
连洪武皇帝都要敬他三分,时常召他入宫探讨经义,朝堂上的文臣更是以他马首是瞻。
连他都站出来弹劾朱高炽,这就绝非个人怨怼,而是整个文臣集团的集体发难了。
这意味着,这场弹劾不是零星的不满,而是士绅缙绅拧成一股绳,要用“宗法礼制”这把最锋利的刀,彻底斩断朱高炽在京师的根基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