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大的环形屏幕上,正同步投射着试验场核心区域——一片模拟现代化军事基地的复杂标靶群。
而在标靶群的中心,安静矗立着那个耗费了项目组无数心血与夜晚的造物:
通体银灰色的“尘埃之怒”原型弹,代号——流星。
它已不再是图纸上的幻想,而是凝聚了尖端材料科学、能量物理、量子信息学的结晶。蜂巢外壳幽冷流线,晶尘立方核心在特制的力场护罩下散发着稳定的微光。
项目总师王院士、材料胡老、结构李工等人屏息凝神,目光聚焦在大厅主控台前那并肩而立的两人身上——总顾问洛珞,以及“银弦”系统负责人张总工程师。
空气凝重的像注了铅。
连续数日,他们的心血都卡在了最后,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上:引力波动态熵变密钥的精确环境耦合。
屏幕上,无数条代表不同环境变量的曲线实时跳动着。
与之对应的,是根据洛珞核心方案设计的引力波调制发生器,正努力模拟着相应的“引力纹波”特征信号。
然而,数据反馈图上,象征密钥生成同步率的“耦合精度”曲线,如同一条狂躁的游蛇,在70%-90%的区间剧烈波动,距离98%的稳定触发阈值始终差着那决定性的临门一脚。
“还是不行……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