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总的声音带着疲惫,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边缘:

        “设备本身的物理噪声比预想的还要复杂,动态补偿模型已经调校到极限了,但这最后几个百分点的精度,像是有生命一样,怎么都抓不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调出引力波发生器的内部监控数据瀑布流:

        “你们看,核心磁约束线圈的热扰动、压电陶瓷驱动片的非线性回滞效应……这些微乎其微的系统性抖动,在毫秒级、微秒级尺度的反复叠加下,累积的误差正好压过了我们的补偿能力上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所谓的“一点点”,在微观尺度上,就是密钥无法精准“对齐”环境变量瞬间耦合,从而导致防御系统识别异常,要么提前触发昂贵的纳米防护层,要么在需要其激活时延迟了极其关键的几毫秒。

        王院士眉头紧锁:

        “一点办法都没有吗?误差来源清晰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总苦笑:

        “来源非常清晰,但成因复杂且耦合紧密,每一个单独拿出来,都小到可以忽略,甚至都在设备出厂参数的‘优秀’范围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但它们在这个极端应用场景下的非线性组合……超出了现有工业基准的容差极限,要么我们彻底更换核心元件,选用物理特性更极端、更稳定但制造难度高几个数量级的材料…这时间…”

        他没继续说下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